在上一章,我有讲过我们的个体极有可能只是信息的载体
也就是说,我们的存在,其实有可能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并不存在真实的自我意识,只不过由于信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他获得了一定的自我逻辑性。
当然,这也不重要了,相比较我说的这一件事,其实更有意思。
那就是基于我们个体可能是个信息载体来去进行下一步。
将我们彻底的转变为信息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想要获得长生也好,获得强大的力量也好,都会很容易。
而且相比较于其他状态来说,我们所要做到的天魔飞升,只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点就行。
因为这种飞升方法也好。改变状态也好,现实以我们现在的科技能做到相当多了已经。
将人变成信息态,已经有很多的进展了。
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那就是如何保证。改变状态之后的自我仍然是自我。
也就是说,将人信息化上传之后,如何保证留在原地的那个自我,还保有自我意识或者说上传的只是一部分信息复制体,这很关键。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要进行的研究可能就是触犯人类底线的,而且极有可能得不到结果。
一、潜在技术路径设想
1. 分子级信息扫描与建模
原理: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断层扫描、纳米级传感器阵列),对人体每一个原子、分子的空间位置、化学键状态、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的序列及动态进行数字化建模,形成包含生理结构与功能的三维信息图谱。
关键技术:
全身体素化扫描:需达到亚纳米级分辨率,覆盖约 10^{28} 各原子的精确位置和相互作用(远超当前医疗影像技术的毫米级精度)。
动态信息捕捉:实时记录细胞代谢、神经电信号、激素分泌等动态过程,需突破时间分辨率(如纳秒级捕捉神经脉冲)。
现状与挑战:
目前仅能对简单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进行原子级解析,人体级扫描的信息量(约 10^{32} 比特)远超现有存储和计算能力,且扫描过程可能破坏生物组织(如电子束扫描的物理损伤)。
2. 脑意识数字化与神经信息提取
原理:将大脑的神经连接(突触网络)、神经元电信号模式、记忆与意识活动转化为可存储的数字信息,实现“意识上传”。
关键技术:
全脑神经元映射:通过高通量神经成像技术(如介观光学成像、电子显微镜断层扫描)构建脑神经网络的连接图谱(“连接组”),目前人类脑连接组计划仅完成部分脑区的微米级解析。
神经信号编码解析:破译神经元放电模式与感知、记忆、决策的对应关系,需结合机器学习分析海量神经电信号(如脑机接口已实现简单运动意图解码,但复杂意识活动仍无法解析)。
意识连续性模拟:假设意识是神经活动的涌现属性,需在数字系统中复现神经元集群的动态交互,目前仅能模拟极小尺度的神经回路(如线虫的302个神经元)。
哲学争议:意识上传是否等同于“自我”转移?若仅复制信息,原个体与数字副本的身份认同如何界定?
3. 量子信息处理与物质-信息转换
原理:利用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量子纠缠等特性,将人体的量子态信息(如粒子自旋、相位等)提取并编码,通过量子通道传输后再重构。
关键技术:
量子态扫描:对宏观物体(人体)的量子态进行非破坏性测量,突破“量子退相干”难题(宏观物体的量子态在环境中极易消失)。
量子信息编码与传输:将 10^{28} 个原子的量子态信息编码为量子比特(qubit),利用量子纠缠实现超距传输(目前仅实现光子、原子级别的量子隐形传态)。
瓶颈:量子态测量遵循“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且人体作为热平衡系统,量子态难以稳定维持。
4. 生物信息抽象与符号化转换
原理:将人体视为“信息集合体”,提取核心特征(如基因序列、生理指标、行为模式、记忆数据)进行压缩编码,而非完整物理复制。
实践方向: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人体生理数据,构建动态数字模型(目前限于健康监测,未涉及意识层面)。
记忆与人格数字化:通过脑电信号、语言交互等提取个体记忆与认知模式,生成AI驱动的“数字人格”(如虚拟人技术的初级阶段)。
局限性:仅为特征模拟,丢失人体的物理实体性与意识本质,无法实现“本体转化”。
二、核心技术挑战
1. 信息量的指数级鸿沟:人体包含约 10^{13} 个细胞、10^{14} 个突触、10^{28} 个原子,现有数据科学无法处理如此规模的动态信息。
2. 物理规律的限制:
热力学第二定律:扫描过程需消耗巨量能量,且破坏熵增过程(如维持细胞活性与信息提取的矛盾)。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层面的精确测量存在理论极限,无法完美复制物质态。
3. 意识的本质未解:神经科学尚未阐明意识如何从神经活动中产生,缺乏将“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信息的理论框架。
三、伦理与哲学前提
1. 身份认同的重构:若信息态可复制或转移,“我”的定义是物理实体、意识连续性,还是信息集合?复制体是否拥有同等权利?
2. 不可逆性风险:若实体转化为信息态后无法还原,是否等同于“死亡”?需建立技术伦理边界(如禁止销毁原个体的“破坏性扫描”)。
3. 社会存在的虚化:信息态个体如何与物理世界交互?是否引发对“人类本质”的认知危机?
四、当前进展与展望
近期: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医疗、科研领域逐步落地,实现局部生理信息的数字化(如瘫痪患者的神经信号控制机械臂)。
中期:量子计算与神经科学的结合可能突破复杂系统建模瓶颈,实现大脑功能的部分模拟(如类脑芯片)。
远期:若“信息态”定义放宽至“意识的数字载体”,可能催生“人机混合智能”,但完整的人体信息转化仍受限于物理规律与伦理约束,百年内难以实现。
结论:将人转化为信息态的核心难点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涉及对生命本质、意识起源的哲学认知。当前研究需聚焦于“局部信息提取与应用”(如医疗诊断、脑科学研究),而完整的“人体信息态转化”仍停留在科学幻想与理论假说阶段,其实现依赖跨学科的革命性突破及伦理框架的成熟。
上面有一部分是AI的回答。而我的回答则是很简单。
为什么要要求做到这么完美?
我们现阶段甚至近百年都不可能有机会做的那么完美。
既然如此。不完美就有不完美的做法。
我们只选取部分能够代表我们思想的信息就可以。
而在代表我们思想的信息基础上,再添加一定的运行逻辑。
然后将这个逻辑扩散化。从一个人的身上拆分出更多的信息。打乱打散之后,扩散到更多的群体当中。期待或有一天可能有的聚集。
当然,最后的最好的结果是。你复活了,或者说虽然复活了,但不再是你,可他拥有你的全部思考逻辑。自我认知以及记忆。
这个方面不能太过详细的讲,毕竟这可能是正经的天魔飞升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