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可断,血可流,史不可改。我国为什么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消亡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不曾断绝。史家的风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认为是从春秋时期,太史公一家以生命践行了史家风骨】
【记录历史的人要对的起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想灭其国,必先亡其史】
这就话秦锦在这段时间感受是相当深的,因为滨子731前的人流,网上不少间谍害怕了,调动各省人民的情绪。
【史书是记载,是警醒,更是传承】
【《左传》中记载:“崔杼弑其君”,短短的五个字付出了三个人的生命,这就是史家的风骨】
【这件事情要从头开始说起来,我个人觉得崔杼也挺可怜的,其实他可以完全不在意这句话,所谓想象的遗臭万年,其实也没有,有没有一种 可能就是大家不在意,当然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还是相当在意自己的名声的】
【崔杼倒好,直接碰上了太史一家,此家之人风骨、气节相当硬,所以崔杼就遗臭万年了,最关键的是他遗臭万年还不是因为杀了齐庄公这个人,而是他为了篡改史书连杀三人,而这三人坚持一字不改,最终崔杼遗臭万年】
虽说各朝读书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个事情,但不妨碍他们听着天幕过一遍。而普通百姓家中无能力去看书读书之人,对于他们来说天幕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书籍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司马懿想着这怎么说也要比司马昭好上太多,所以为什么前面还专门讲述司马昭的事情,司马懿觉得秦锦本来就是想要讲述史官这个事迹的,为什么要拿司马昭开头,快要把他给搞死了。
【根据记载,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齐庄公和崔杼的妻子私通,并且还经常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齐庄公言:“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就是说除了崔杼,难道别人不会有相同的帽子吗?】
【朱元璋:一顶帽子戴头上?】
【李世民:崔杼不气死才怪,其实崔杼杀了齐庄公这事吧,本身就是齐庄公的锅,齐庄公昏庸还给臣子戴帽子,这是个人都不能忍下去,关键是后面非要杀掉史官修改记载,你说这事搞得,本来还不一定遗臭万年,这下子是彻底的遗臭万年了】
“可不是嘛,这事确实是齐庄公自己的锅,与臣子妻子私通,是个有血性的男子都忍不下去,关键是还拿帽子赐给别人,这和当着人家的面说我给你戴帽子有什么区别?”
“崔杼也是个倒霉蛋,这人是直接给自己送上去了”
杨坚摇摇头,为人处事这点还是很重要的,胜者不惧名声,成大事者看重太多有时候是干不起来的。
杨坚想着就想到了李世民、赵匡胤、朱棣等人。
【也正因为齐庄公嚣张的做法,崔杼由此记恨齐庄公,又因为当时齐庄公乘晋国动乱而进攻晋国,崔杼想着“晋国必定会报复齐庄公”。因此崔杼也想要通过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最后因为齐庄公鞭打侍从贾举,崔杼便趁机亲近贾举,从而获得了杀死齐庄公的机会】
【有的时候真的不要小瞧身边的小人物,有可能这些人就是导致自己走向灭亡的途径】
秦锦的这句话也被各位老祖宗听到耳朵中,记在心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了一个人,他也许会给你致命一击。
自古英雄也不少被小人物杀掉的,或是因为一个细节输掉的都不在少数,人要常常保持警惕之心,切不可自大。
【夏季,五月,崔杼推脱有病,齐庄公去问候崔杼,并且乘此机会与其妻子私会,侍从贾举禁止齐庄公的随从入内,并且关上门】
【齐庄公要与崔杼定下契约或是在太庙自杀都不被允许,齐庄公最后被杀死。当时晏子在门外,见此情景悲痛。崔杼却没有杀掉他,因为晏子在百姓中很有地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崔杼是一个非常在乎名声的人】
【后来崔杼扶持齐景公登上国君之位,但他非常害怕自己杀掉齐庄公这事从而让自己遗臭万年、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就下令找来专门记载史事的太史伯,言:“齐庄公死于疾病”】
【太史伯不慌不忙拿起竹简,提笔写下,然后递给崔杼,只见上面豁然写着:“夏五月,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挥剑杀死太史伯。当时的史官是世袭的,于是崔杼招来太史仲】
【看着被杀死的太史伯,崔杼以为太史仲会接受他的威胁,只见太史仲冷静的摊开竹简,写下:“夏五月,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是将太史仲杀掉,招来太史叔】
【海瑞:秉笔直书,史家天职;秉公直言,谏官天职】
海瑞对于太史是相当崇拜的,可惜现在是史官风骨已然不如那时。
【崔杼以为太史叔会妥协,都杀掉他两个哥哥了,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的风骨都是一样的,太史叔在竹简上照直而书,结果崔杼将太史叔给杀掉,招来太史季,一看还是那几个字,崔杼叹口气妥协了】
【当时齐国的史官听说太史兄弟接连被杀害,抱着竹简就要来接替太史兄弟,见到太史季根据史实记载才返回去】
【史家风骨,大抵如此。短短五个字付出了三个人的生命,尽管剑再如何锋利,也比不上史实】
【李世民:这事纯属是崔杼的锅,都给国君都杀了,还在乎那点名声吗?】
【弘历:说的你不在乎似的】
弘历本来是想要吐槽两下的,想着这李世民在天幕上说的倒是非常好,但自己也是相当在乎名声的,就像是他杀了自己的哥哥,逼迫李渊写下退位诏书,虽说确实大唐天下李世民功劳最大,但弑兄囚父,这也是相当的豁出去了,后面不也很在乎自己的名声。
只不过是没有几个像是太史这样的史官。
被弘历怼的,李世民心头一梗,心中甚是恼火,暗想:“再怎么样我也不会和崔杼一样,本来没遗臭万年的,硬是靠着自己把自己送上去,这能怪谁?”
“还有弘历这小子,看来是忘记了自己干的那些事情了”
【海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宁肯血溅丹书,也绝不为刀剑屈服,是为真正的史家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