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到了这个时候,尤其是洪承畴、祖大寿都在盛京城外驻兵的情况下,杨振不可能,也不应当接受多尔衮的谈判请求。
因为消息一旦传出去,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很可能好处没捞到,反惹一身腥。
一旦多尔衮利用这件事情做文章,离间分化其与洪承畴、祖大寿的关系,就有可能使得各部兵马互相猜疑,甚至有可能功亏一篑。
但是,考虑到盛京之战后必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诡谲的内外局势,杨振犹豫再三,在邓常春以及同样在场的杨珅、张国淦的建议下,还是决定见上一见。
毕竟,接下来若是能够轻轻松松拿下盛京城,那也算是一件好事。
拼死血战拿下,也是拿下,但是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就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了。
而且,留下一个城防设施基本完整、城内建筑基本完好的盛京城,总好过将来接手一个废墟一样的盛京城吧。
于是当天晚上的下半夜,得到杨振回话与保证的多尔衮,派遣身边近臣苏克萨哈,跟着返回城中报信的邓常春,悄悄来到了杨振的大营之中。
一开始苏克萨哈希望杨振能居中联络,让他有机会前去面见蓟辽督师洪承畴,甚至是祖大寿,但却被杨振一口拒绝。
接着,苏克萨哈退而求其次,希望杨振能说服洪承畴、祖大寿,在八旗撤离盛京城的时候不拦截、不追击,但也被杨振一口拒绝。
至于杨振提出的马上释放全节、线国安、孙大堂等前孔有德部将家眷出城的要求,则被苏克萨哈所拒绝。
包括向金海镇大军移交盛京炮厂铸炮牛录章京金世昌、刘汉、王天相等人及家眷,还有盛京炮厂葡萄牙人铸炮技师公沙德西劳,也即贡萨洛·特谢拉·科雷亚等西人铸炮技师的要求,也被拒绝。
杨振的这两个要求,当然都是有所全节、线国安、孙大堂率部投诚杨振的消息,传到盛京城内后,其原本居住在城内的家眷亲人尽皆被捉拿下狱。
由于消息一直未经最后证实,所以这些人的家眷暂时还没被处死。
眼下既然已经到了兵临城下的时候,自然要尽量借这个机会提出这个要求,不管是收买人心也好,还是动摇城内其他汉军将领人心也好,都是值当的。
至于盛京炮厂的那批铸炮牛录和匠人,则是全节、刘仲锦之前通过杨珅向杨振提出的建议。
天眷神威大将军炮铸造工艺复杂,火炮性能也确实不错,杨珅虽然不是铸炮的出身,但是长期掌管杨振麾下火炮的使用,对一款重炮的性能优劣还是分得清的。
由于其认为全节他们带过来的天眷神威大将军重炮性能不错,所以进而就比较关注这款重炮的设计铸造之人。
于是不等杨振吩咐,他自己便从全节、刘仲锦他们那里,渐渐了解到了这几个在盛京炮厂为清虏铸炮的人物。
如今跟着杨振打到了盛京城下,杨珅自然没少在杨振的面前提及占领盛京城后的几个优先事项,其中之一就是抢在洪承畴、祖大寿他们各自麾下人马之前,接管盛京炮厂,俘获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铸炮牛录章京和西人技师与工匠。
对此,杨振当然赞成。
然而苏克萨哈也不是废物,他也知道杨振所提的两个要求,看似事小,但实际包藏巨大的祸心。
城内八旗汉军的数量,虽然比起往年来说已经少了很多了,但是,仔细算算依然有两三万之众。
这些人有的如今只承担守城的任务,有的则已经完全靠边站,完全闲置不用了。
但是,一旦满蒙八旗在他们的面前,表现出要退出盛京,撤往旧有边外之地的打算,不论是撤往北关(开原)之外,还是撤往南关(抚顺)之外,他们中的许多人恐怕都会生出异心。
毕竟这些人当初投靠八旗,甚至不惜剃发易服,为的可不是将来当个化外之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是想当从龙之臣的。
想当年,那些不断上书黄台吉,积极倡言南下入关,取大明而代之的,主要就是这帮八旗汉军将领。
现在,南下入关已经没有机会了,可若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露出要将盛京、将辽东都放弃的心思,那么这些人会不会学张存仁,会不会学杨文魁,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事情看起来虽小,但是每一件都干系重大,苏克萨哈不敢答应。
不过,苏克萨哈答应,会说服多尔衮,尽量在撤离之际,释放狱中有关在押人犯,并将杨振点到名字的相关人等,派遣到大南门内待命,由杨振派军接收。
而与此相应的是,杨振承诺,只要多尔衮与八旗兵马主动撤离盛京,而且不放火,不烧城,将盛京城完整移交到自己手中,他本人指挥的金海镇各路兵马不会进行拦截。
如果多尔衮愿意在撤离之际,向杨振所部兵马移交一笔金银,杨振也愿意保证自己派出的大批追兵不会对他们穷追不舍,甚至可以在头三天内不参与真正的追击。
苏克萨哈对杨振的承诺并不满意,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杨振,也不愿承诺更多。
无计可施的苏克萨哈,只得告辞离去。
好在其离开之前,他在杨振这里,意外确认了英亲王阿济格等人的下落。
杨振命人将阿济格、苏拜、阿尔津的首级装在托盘里,直接摆在了苏克萨哈的面前。
震惊不已的苏克萨哈,随后向杨振提出,希望能将阿济格的首级带回去,但被杨振拒绝。
杨振发现苏克萨哈见到阿济格等人的首级后有点失魂落魄,当场又作势叫人去传令南褚、白尔赫图、毕力克图、罗硕等人,从附近营地赶来与其相见。
苏克萨哈闻言,更是大惊失色。
南褚、白尔赫图、毕力克图、罗硕等人投降杨振的传闻,经过阿济格生前为给自己脱罪而上悔过书之后,在盛京八旗各个圈子里早已不是秘密。
但是,苏克萨哈一直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些传言,他宁肯相信这些人只是被俘而已,所谓投降杨振云云,只是阿济格为掩盖自己的无能,为给自己脱罪而编造的借口。
在他看来,这些人是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怎么可能跟八旗汉军里面的那些脑后有反骨的三姓家奴们一样说降就降了呢!
当然了,在这个问题上,苏克萨哈自动忽略他自己出身的家族在历史上的背叛行为。
因为其家族出身叶赫,但却在后金崛起、叶赫没落之际,为了自保背叛了叶赫,并且选择投靠了叶赫的世仇老野猪皮。
既然事大事强是草原和女真部落一直通行的惯例,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指责他的同族选择投靠杨振。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苏克萨哈拒绝了杨振最后的提议,并没有一直在杨振的大营内等着面见南褚、白尔赫图和罗硕等人。
五月二十日凌晨,接近寅时,苏克萨哈与邓常春在黎明前的黑暗掩护下悄悄回到了盛京城内。
而得到了杨振的一定保证之后,多尔衮立刻加速了弃守与撤离的准备,五月二十日天上午即发布了“诏准”内三院搬迁兴京的旨意。
没错,就是诏准。
在这封明文发布的旨意之中,多尔衮将内三院典籍、符宝、人员等等先行搬迁至兴京安顿的事由说成了是内三院大学士提出的,他只是考虑到盛京城近期战事频繁,恐有城池倾覆之危而予以批准而已。
果然,诏书既下,盛京八旗各衙门很快就纷纷上书,要求参照内三院搬迁兴京之先例,请求准许盛京八旗下面的老弱妇孺等不利坚守死战之人口,同样搬迁至兴京安置。
对此,多尔衮批复同意,但却要求盛京八旗各衙门先做登记、编队之准备,等做好了一应准备,方可听令而行。
当天下午,旨意出来,盛京城内很快进入了一种别样的喧嚣与忙碌之中,八旗各衙门外面都挤满各旗下等待登记编队的老弱妇孺。
以至于盛京城八旗衙门发布的宵禁命令,在新的旨意下达之后,也基本成了一张废纸了。
与此相应的是,及至当天傍晚,盛京城内的许多王公大臣府邸,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将优先搬迁兴京安置的请求,递进了多尔衮的皇宫大内。
比如两黄旗的安亲王府、康亲王府,两蓝旗的原肃亲王府、郑亲王府,两红旗的原礼亲王府、克勤郡王府,等等。
多尔衮在暗自恼火愤恨之余,却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一股脑儿都批准同意了。
他原本还担心这些王府在其抛出内三院搬迁兴京之议后,会带头站出来跟他唱对台戏,反对迁都。
但是,等他看到,这些王府在看穿了他的意图后,不仅没有站出来反对,反而争先恐后抢着撤离盛京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极其的不是滋味。
因为这足以说明,盛京城内的各大王府,不管是新王府,还是老王府,都没有同仇敌忾,死战到底的决心。
同时也说明,这些王公府邸的王公大臣们,并不看好坚守盛京的前景,并不相信他多尔衮能守住盛京城。
当然了,多尔衮及其亲信大臣们自己本身也没有这份信心,否则他怎么会抛出内三院搬迁兴京之议,又怎么会私底下与杨振联络接洽?
但是,他希望别人有,更希望别人为他死守盛京。
因为这样才能为他拖住追击的队伍。
就在这样的一片混乱之中,五月二十日傍晚,两个留着金钱鼠尾、穿着长袍马褂,一副旗人打扮的中年男子,前后相隔了小半个时辰的工夫,先后拐进了邓常春闭门居住的偏僻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