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袁彬在整个山野银山巡视了一圈,叮嘱了下窑民们,然后让十名庶弁将,负责教导他们自保的手段。

山野银山的姨舍山,在日文里的意思是弃母山、弃老山。

长期的战乱导致了百姓们居无定所,本就不多的良田荒废之后,让本就捉襟见肘的粮食,更加匮乏。

稍微年长无法继续劳动的老人,就成为了负担和累赘,这个时候,老人就会自己选择进入弃老山,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袁彬不清楚,他在白毛风的大雪天里,在及腰的大雪之中,茹毛饮血,艰难前行的不知多久,走到了东胜卫。

袁彬看着山野银山的山道上奔跑着的孩童,露出了一丝笑容。

今参局还在倭国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在银山逗留,一住就是数十日之久,今参局的理由是等待李大老,就是那会儿还是李宾言的唐兴,出海归来。

其实今参局很喜欢山野银山的生活,这里安定,这里祥和,这里生机勃勃。

这里,孕育着一股生的力量。

大明曾经拥有过一种力量,叫做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袁彬从这些窑民的身上,察觉到了类似这种力量的可能。

或许,这是解救倭国目前困局的唯一办法。

但是他为何要做呢

大明要的只是倭国的银子,仅此而已。

袁彬在山野银山逗留了三日,安定人心,才奔着堺港而去。

此时的堺港殿守阁内,季铎、岳谦、李秉等人,正在商量着堺港日后何去何从。

袁彬将手中的马鞭放到了门前的架子上,笑着问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李秉笑着说道:“袁公方啊,你走后有几条消息来了。”

“第一条是足利义政来了书信,希望袁公方不要误会,是细川胜元自己贪图山野银山的富硕,才蛊惑三管领一起前往攻伐,和他足利义政这个室町幕府将军,没有一丁点关系。”

袁彬嗤笑的说道:“他们就不能提前对好口供吗各执一词,不去管他,足利义政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在龙潭虎穴的京都活下去。”

推来推去,不过是一起做的决定,为了山野银山的利益。

山野银山谁不眼馋

趁着袁彬讨伐安艺国之时,占领山野银山,瓜分丰厚的利益。

可惜,他们连只有窑民的银山都打不下来。

菜,就是原罪。

李秉拿出了第二封书信说道:“第二条是细川胜元的堂兄堂弟都找来了,希望袁公方能够庇佑他们。”

“细川胜元倒下了,眼下细川氏群龙无首。”

“好处呢”袁彬坐定,灌了一口凉茶问道。

不叫保护费就想得到保护

李秉满是笑意的说道:“他们给袁公方提供每年十八万石的粮食,并且推举袁公方为新的三管领之一,这样一来,袁公方就可以上洛了。”

袁彬反问道:“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若是想上洛,还去不得吗”

“自然是去得。”李秉倒是不以为意的说道。

有没有细川氏的支持,袁彬都可以上洛,只是时间问题。

“粮食能换成白银吗”袁彬想了想,按照倭国的粮价,十八万石粮食能换近二十万两白银。

李秉摇头说道:“细川氏没有银山,他们没有能力换银成银子,有些粮食还是极好的,万一银山有了饥荒,也能赈济。”

袁彬频频点头说道:“按李御史说的办。”

倭国缺粮,每年从交趾和安南贸易粮食就要三百万石左右。

粮食在倭国是硬通货,这十八万石粮食留在手里,当成常平仓防饥荒,的确很有必要。

这就是为何山野银山的倭人对袁彬等人感激涕零的原因。

李秉和袁彬等人不觉得奇怪,这是应有之义,但是在倭国,这是天大的恩德。

留点粮食在手里防止饥荒,不就是防止在银山上的倭人饿死吗赈济谁难不成赈济袁公方和他的战友们

李秉笑着说道:“细川氏还有倭船近千艘,虽然勘合不算多,但是去交趾、安南贸粮,还是能用的。”

“海贸所获除抽分外,他们会给袁公方三成利,换取袁公方的庇佑。”

如果商路畅通的话,可以从倭国起运白银、硫磺等物,到大明市舶司换取大明瓷器、丝绸、布料等物,到交趾、占城换取粮食,再运回倭国换取白银。

袁彬这才点头说道:“只收现银。”

李秉理所应当的说道:“那是自然。”

“第三个消息是陈福寅传来的,大内氏和尼子氏又到了安艺郡,商谈共伐石见国占据银山之事。”

袁彬想了想说道:“不急,就是占下来,咱们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匠来挖矿,先让他们狗咬狗,五十张勘合,足够他们去咬武田山名氏了。”

李秉拿起了最后一封书信说道:“最后一个消息是来自大明的,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商议的事儿。”

“难波京市舶司、巡检司、水马驿落成之事,堺港已经在我们手中了,我认为已经到了难波京市舶司建立的时候了。”

海权大会中,讨论了海权的问题,海外市舶司的港口和整个市舶司必须要归大明所有,并且驻扎大明水师。

袁彬颇为赞同的说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济州岛、那霸港、澎湖都是海外市舶司,但是和难波京市舶司的性质又有所不同。

济州岛市舶司是通过和朝鲜商议进行了置换,而那霸港、澎湖市舶司都在琉球,大明对琉球的郡县化,济州、琉球,这三处市舶司都在大明的四方之地。

而难波京是大明第一次建立在六合之地的市舶司,其意义极为重大。

人事任免、具体职务、水师换防等等,都需要和大明沟通有无。

袁彬将最后形成的决议通过鸽路送回了松江府。

季铎还派了骑卒前往京都府,让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盖个章。

流程还是要走的,毕竟此时此刻的倭国国王仍然是足利义政。

倭国的本地守护代们不懂规矩,来自大明的山野公方还是懂规矩的。

足利义政派人和山野公方进行了一番秘密协商,难波京市舶司的公文就批复了下来。

袁彬看着已经离开的使者,愣愣的对着众人说道:“足利义政在难波京市舶司这件事上表现出的热情,让人恍惚以为他才是大明人。”

足利义政非常的热情,市舶司的建立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儿,足利义政只是谋求了一些好处就不管了。

足利义政要每年二十万锭的大明宝钞,就将难波京及堺港无限期的‘租’给了大明。

季铎嗤笑的说道:“那你说怎么办”

“让足利义政代表室町幕府,号召全倭国的守护代们,驱赶我们且先不说足利义政有没有那个号召力,就是号召起来,打得过吗”

岳谦接过了话茬,笑着说道:“就算是打得过,把咱们驱逐出海,山野银山、安艺银山回到了他们的掌控之中。咱们被赶回了大明,大明水师前来,他们又如何应对呢”

“难道让大明放弃倭国的白银”

李秉甩了甩袖子摇头说道:“各家的守护代各怀鬼胎,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如何合兵一处”

“指不定各家守护代还以为室町幕府在给他们下套呢。”

“到时候只需我一席话语,他们便不攻自破了。”

几个人的一番话语,确切的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现状。

足利义政表现的更像大明人,他更希望大明能够早日建立市舶司,原因也是如此。

国内的军头林立根本不是一条心,就是勉强聚拢在一起,也是一盘散沙,打不过会内讧,打得过也会内讧,还要面临大明水师再度到来。

还不如谋求一些好处。

“其实倭国是有出路的。”袁彬站在金碧辉煌的殿守阁内,感慨的说道:“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废那个劲儿呢”

李秉看着辽阔的海面,看着袁彬颇为认真的说道:“袁公方啊,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来。”

就李秉看来,袁彬这个倭国国王的位置,他就是不想坐,倭国渴求安定的百姓,也要将袁彬拱上去。

生存和发展是一种奢侈,当这种奢侈近在眼前的时候,自然要牢牢把握。

袁彬在倭国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就离王位越近。

朱祁钰收到了袁彬请立难波京市舶司的奏疏,朱批之后,发回了京师令朱瞻墡督办此事。

襄王朱瞻墡在京师不仅处理日常公务,还办了件大事。

在刑部尚书俞士悦、大理寺卿薛瑄、都察院左都御史贺章等人的配合下,大明关于市舶司的管理问题,设《景泰市舶则例》共计三十三条。

则例中规定了四等违禁违禁物品,福禄三宝皆在名册之上,按照携带的数量和违禁等级,犯者有斩、籍家、流放、徒刑、肉刑等。

则例明确规定了抽分的比例,大明商舶十分抽一分,给银蠲免四成,低税率鼓励出海。

而外番商舶则为十分抽三分。

不仅如此,《则例》还规定了双抽与单抽。

大明商舶舶来货物,只在到港时征税为单抽。

而外番商舶在到港抽分之后,从万国城仓库扑买集散之时,仍要抽分一次,这次是三十抽一的商税。

在大明的师爷眼中,外番蛮夷压根连人都算不上,给他们加税,那是一点负担没有,除此之外,也有固本安邦的指导思想。

鼓励本邦商贸、保护本邦商贸。

《则例》规定了外番私自理离开万国城的惩戒,按情况轻重缓急分为斩首、徒刑、驱离、杖刑等。

《则例》中还重点强调了僧、道、也里可温(传教士)、答失蛮(回回传教士)等人,下番贸易,要依例抽解。

朱祁钰看着这条,又想起了被送到迤北感化瓦剌人的国师杨禅师,他笑着说道:“这条有意思啊,咱们大明的师爷们这是多害怕朕给僧道免税”

兴安翻动着厚厚的备忘录,说道:“这条,臣看看啊,这条是自北宋的时候就有了,宋神宗熙宁元年,定抽解数,后世沿袭此例。”

中原王朝自绝地天通之后,就是神的事神管,人的事人管。

《则例》里特意将僧道不免税这件事,明明白白的写清楚了。

三十三条《景泰市舶则例》将是大明第一部海关法,专门管理海贸的律法。

朱祁钰想了想朱批了这本《则例》,景泰九年正式实行,他在《则例》的最后写道:【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仙,自然也无万世不移法。】

“陛下,户部尚书沈翼来的奏疏。”兴安犹豫的将一本奏疏放到了桌上,低声说道:“沈翼要削藩。”

朱祁钰打开了奏疏眉头紧皱的说道:“还怎么削!”

“朕都把所有的藩王送到了十王府住着了!”

“他们之前就说宗藩在地方,破坏地方司法,缙绅还在王府挂靠田地免税,庇佑奸商行不法,这都是实情,朕把宗藩拉回京师养着,也不行”

朱祁钰说着说着就不说话了,他疑惑的问道:“是挺多的啊,朕的泰安宫除了安保费用外,有这么多吗”

龙凤绒毡、八仙桌、漆桌、灯挂椅、综床、六角纱灯、祭帛匣、浴桶、浴盆、巨席、蒸笼、红布袋这些家具一个亲王就要一千二百五十件。

苏木、荆条、柴、炭、煤、盐、鱼肉、椒、蜜、蒜、大料、红蜡烛、粉、生姜、香油、桦皮,以斤计者,概八万五千六百四十斤。

这还仅仅是家具和厨房用的配料,这张清单还有很长很长,养一个亲王一年折银就要近十万银币。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泰安宫去年一年用度不到七万银币。”兴安面色不忍的说道:“陛下,仅仅泰安宫有密云大镰官厂、太医院官厂等分红,不仅够了,还有结余。”

“陛下,泰安宫已经六年没从内帑支一厘钱了。”

泰安宫的事儿,一直是汪皇后在管。

冉思娘作为密云大镰官厂总办、太医院成药官厂总办,仅仅交给汪皇后的分红,就够泰安宫用度了。

兴安不懂史,他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连冕服都洗着穿的皇帝。

陛下尚节俭,泰安宫也不尚奢侈。

朱祁钰认真的回忆了下说道:“可是朕记得郕王府一年也没十万银币那么多,那时候是年俸万石,折钞七成,到手的宗俸不过三千石啊。”

兴安颇为无奈,其实也是从正统九年,也就是稽戾王亲政以后,郕王府的宗俸才被折了七成的钞。

“沈不漏这奏疏里,就是给朕算账,说宗藩用度多,也不说怎么削,意思是这个坏人朕来当是吧。”朱祁钰敲着奏疏说道:“善名归己,恶名归上,这就是沈不漏的忠君体国”

兴安赶忙拿出另外一本奏疏说道:“那倒不是,沈尚书的削藩的法子,被襄王殿下给否了,襄王殿下上了另外一道奏疏,议论削藩王待遇之事。”

朱祁钰拿起了襄王的奏疏,看了许久,才说道:“皇叔真是好狠的心啊,他削藩王待遇,不是削他自己的待遇吗”

------题外话------

本文中的藩王花费来自于《孔迩录》内的《报府第棚殿安设》,一个藩王仅仅生活用度就要超过十万两了。求月票,嗷呜!!!!!!!!!!!!!!!!!!!!!!!!!!!

70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重生之大科学家开局落草土匪窝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鼎明并汉穿越大唐做生意大叔凶猛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三国之小曹贼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江山,美人反派:公主偷听我心声,人设崩了大楚小掌柜回到南明当王爷开局直播:秦始皇中考高考公考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三国之再兴汉室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仙人只想躺着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我的老婆是土匪大夏王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锦衣血途刚要造反,你说圣上是我爹?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张逸风姜凤小说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异世逆凤:邪女傲天重生极权皇后大唐:每天签到,奖励太多了津川家的野望与乾隆的儿子抢皇位海战精兵从司农官开始变强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大唐钓鱼人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从死囚到统帅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穿越亮剑:重装独立团横扫日寇浅浅刷下短视频,老祖宗们全麻了三国:西凉狼王综武:江湖枭雄的逐鹿之路大秦:系统给的奖励太夸张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穿越国公爷,我在古代杀疯了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铁马冰河肝胆照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